快捷导航 |繁體中文 注册会员登录

琴家 | 继先圣绝学,奏弦歌雅韵——乔珊古琴艺术综述

2017-9-23 09:10| 发布者: 度一学堂| 查看: 3307| 评论: 0

摘要: 《传世清音•古琴名家名琴名曲系列•名家篇:乔珊》自去年秋天出版以来,得到各方琴家的高度评价和琴友的由衷喜爱。初版现已所剩不多,近来常常接到琴友问询,何时能再版?承钧天坊王鹏先生、陈逸墨先生等 ... ...



《传世清音•古琴名家名琴名曲系列•名家篇:乔珊》自去年秋天出版以来,得到各方琴家的高度评价和琴友的由衷喜爱。初版现已所剩不多,近来常常接到琴友问询,何时能再版?承钧天坊王鹏先生、陈逸墨先生等,及出品方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多方努力,专辑将于近日再版。再版专辑在原有经典琴曲、琴歌不变的基础上,将增加陈逸墨先生的引荐文章。陈逸墨老师博学多识,风神高古,不仅是一位圈内共识的古琴艺术家,也是一位久孚盛名的书画家,他的文章将乔珊女史的古琴艺术历程及求索心路做了细致勾勒,现将全文录于此,先睹为快。同时感谢陈老师一直以来对乔珊古琴艺术中心的支持!



继先贤绝学    奏弦歌雅韵

————乔珊古琴艺术综述

陈逸墨


曾有人总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最起码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在某些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敏锐力,也就是所谓的“天分”;再要有缘追随诸真师学习,得“路子正”就是走捷径;又要勤奋专注,并利用自己的天赋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另外,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超常的艺术思维和创造力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等。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艺术家涉及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达到理想境界实非易事。

 


(一)

 

乔珊与音乐的缘分是从“唱”开始的。还在读小学时期,因天生具有的好嗓子,乔珊考入到北京少年宫合唱团,开始走上音乐之路,这也为她后来的琴歌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乔珊又得以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她音乐的特长顺利得到延续。此时,乔珊有缘开始跟随王范地先生学习琵琶演奏。王范地先生是著名琵琶艺术家,钟情民族音乐,尤擅长古曲。王先生开启了乔珊的视野,使乔珊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特殊的时代际遇与局限,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这批琴家,在幼年和少年时期与音乐的缘分尚浅,更遑论低谷期的古琴了。这种情况对于乔珊来说,也是如此。此时,乔珊正跟随王范地老师学习琵琶,并业余爱好书法。王范地老师暗自对这个喜欢传统艺术的姑娘有所期望,有天突然问乔珊是否愿意学习古琴。十六岁的乔珊虽然对古琴比较陌生,但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还是肯定地答应了下来。于是,在王范地老师的影响和引荐下,乔珊第一次知道并接触到了古琴,并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当届古琴专业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学生。


80年代的古琴属于“冷门专业”,除了音乐学院和家传影响,其他地方几乎接触不到。所以这一年代的琴家多数都是音乐学院出身的专业科班生,接受的是正统的学院式教育。当时全国学习古琴的地方不多,能够教古琴的人则更稀少。为了发展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了吴景略先生教授古琴。而同为“音乐专业院校王牌之一”的中国音乐学院,也正好筹划开设古琴专业,最后经学校领导商议决定,聘请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高足、长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琴学研究的王迪女史来学校教授古琴。


管平湖先生作为近代琴学大师,他博取“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释悟澄及“川派”秦鹤鸣三家之长,形成在近代中国琴坛具有重要地位的“管派”。而王迪女史作为管平湖先生的入室弟子,不仅在琴艺上得管师数十年亲传,并且在琴学打谱方面还有辅助之功。


在那个年代,能够喜欢并学习古琴的学生比较稀少,乔珊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当届古琴专业唯一的学生,得到王迪老师的喜爱。王迪老师教得耐心细致,乔珊也学得认真刻苦。古琴的传统教学,一般都是以师徒对面而坐的“对弹”方式教授,特别是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老师的演奏方式由一音、一节、一句、一段、全曲的过程来进行模仿学习。这个模仿的过程,是通过模仿前人在演奏中对琴曲节奏的轻重缓急、具体手法的运用与变化以及感情与曲意的融会等各种艺术处理方式,从而去理解、掌握、继承传统琴曲的风格特点与规律,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乔珊当时学琴就是如此,老师弹一句,自己跟着弹一句,弹的不像就不进行下一句,直到弹的非常相似为止。有时,一首曲子要教授一个学期,这样细致入微的教授和学习,琴曲的演奏技法和风格特点等才能得以完整的传承。


由于王迪老师是古琴大师管平湖的嫡传弟子,所以乔珊学习的琴曲都是“管派”打谱的传统曲目,如《平沙落雁》《流水》《广陵散》等曲。在王迪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乔珊的勤奋努力下,乔珊逐渐获得“管派”古琴艺术的精髓,其演奏风格既雄健潇洒,又不失婉转含蓄。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乔珊已经略有小成。并于1988年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乔珊古琴独奏音乐会”。 在毕业独奏音乐会上,乔珊演奏了经典名曲《平沙落雁》和《广陵散》,还弹唱了琴歌《钗头凤》。特别是她第一次尝试将古琴与交响乐结合,以中西乐结合的形式演绎了经典古曲《离骚》,将古琴与西洋乐团结合,开启了新的艺术融合形式。通过学院严谨规范的教学以及诸名师的精心指导,乔珊对艺术的理解和演奏技巧的体验也逐渐深刻,不觉中,她已经以优异的成绩在琴坛脱颖而出了。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缺乏拥有艺术天分的人,但其间却罕有成功者。多数人虽一生辛勤,但进展缓慢或原地打转,甚至是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名师的指导。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是经过无数个年代不断积累并增厚的过程,许多知识都是直接来自前人所总结出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就等于要从原始社会开始重头进行摸索,不仅费时费力,且很难达到一定的成熟高度。因此,有机缘跟随名师学习,其实就是走捷径。有人甚至认为: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机缘和大师接触或间接受大师的影响,那么就根本不可能会成为大师。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名师”或“大师”,也叫“真师”“真人”。和现在多数所谓的“名家”“大师”不一样。现在的“名家”或“大师”,徒有虚名的比较多,而“真师”或“真人”是特指洞悉宇宙和人生本源,具有真才实学、真正觉醒和觉悟的高人。因为历代隐士众多,因此许多“真师”无名,如“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曾师从一位砍柴的樵夫,这位樵夫其实应该是一位拥有高超琴艺的隐士,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真人”。真正的老师,传授的是“道”,不单纯是具体的技法,而是通过技法让学习者明白其中的道理、法则、规律。这样,有才能的学生将来才会积累知识并有所发展。而一般的老师只会教具体的技法,庸师因自身眼力、才力、功力有限,辨识不明,则会误导耽误学生。“真师”是比我们先知先觉并修炼得道之人,跟随这样的老师可以少走弯路,并在老师的直接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理论,又从老师处获得前人多年积累或数代人积累的经验技巧。


熟悉琴史的人都知道,管平湖先生曾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拥有重要地位的“管派”。 由于王迪老师是古琴大师管平湖的嫡传弟子,所以乔珊跟随王迪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古琴,再由此登堂入室,进一步获得管派古琴艺术的精髓。由于两位“真师”的滋养,乔珊如平步青云,短时间就顺利登上了古琴艺术的殿堂。

 


 


(二)

 

近年来,人们对“学院派”多有争议。看待问题我们先不要带有成见,还是要理性地遵循“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的基本评论原则去分析。所谓“学院派”,一般泛指通过学院严格训练、师生相传的一种教学形式。“学院”的名称是外来词,最初含“正规”“走正路不走邪路”之意。古琴的所谓“学院派”,是特指在音乐学院设立的古琴专业,而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毕业的学生,则被称为“学院派”琴人。有人片面地认为,在学院毕业的琴人,所学的乐理知识都是从西方来的,不是传统的古琴教学形式。那么,什么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呢?有人又片面地认为:传统的教学应该是师徒面对面“一对一”的“两张琴对弹”。


从传世历代琴谱的结构可知,传统的授琴内容包括:琴史、琴律、琴器、琴制、琴论、琴曲、指法等。其中,还涉及斫琴、制弦、修琴、鉴定、减字、口诀、礼仪等众多与琴密切相关的内容。


如果不是这样,仅以是否为“一对一”的对弹来区分,那么各流派和所谓“学院派”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回顾一下,如吴景略、张子谦、刘少椿、顾梅羹、王迪、等老一代琴家,既是各古琴流派代表琴家,又受聘于各音乐艺术学院教授古琴,他们在家和在学校教授学生都是采用“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如果说有区别,那么应该是考虑学院的几年专业训练,怎样制定一个更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短暂的几年时间内学到更广泛的专业知识,达到相对理想的艺术水平。


无论古琴流派怎样纷呈,风格如何多样,但琴乐的审美标准和基本技法要求是一致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把琴弹好才是琴人的目的。当然,好的标准也有很多,包括技法精湛、情趣高雅、意境悠远、风格鲜明等各个方面,这些具体的标准,可以参照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要达到这些要求,在天分相当、师承相同的情况下,结果也不一样,这主要就取决于每个学习者投入的时间多少与刻苦努力程度了。


据乔珊自己回忆,在音乐学院的四年中,她对古琴艺术是全身心的投入。除了乐史、乐论、乐理等其他课程的滋养,她每天弹琴的时间基本都在八个小时左右,如此长期坚持,基本功自然就比较扎实了。音乐学院开设了不少西洋音乐的课程,乔珊吸收这些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自己古琴的学习给予更大的帮助。由于王迪老师本人也经受过西洋音乐的专业训练,在传统古琴教学法之外,又融于了她对西洋音乐那种“曲式”“句法”的科学分析,不仅讲究弹琴时的“意境”,也很注重乐段、乐句表达感情的“合理”与“合逻辑性”。这些中西音乐的交融与滋养,直接影响了乔珊后来的古琴演奏与创作。


因为在音乐学院专业学琴,时间和精力集中,专业技法的训练持续时间又长,学习者的基本功一般都比较扎实,也相对比较突出。所以就有人认为“学院派”琴人只重技法。我们要承认,技法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缺乏精湛的技法,就不能“心手相应”地进行艺术创作。即使是重学识修养而不重技法的所谓“文人琴”,也不是不需要技法,真正高妙的“文人琴”同样需要高超的技法才能“心手双畅”的表达。个人气质修养是决定琴风鲜明与否的主要原因,因为琴家的个性气质、审美取向与其艺术才华要通过古琴这一载体才得以充分表达,所以需要高超的具体弹奏技巧,才能完美地将自己的学识修养发挥出来,越是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地尽情表达,个人风格也就越明显。


其实,任何门派的古琴教学都必须重视对技法的训练。缺乏严谨规范的技法,手下出音就会荒率、粗糙、粗劣、粗俗,与清雅高妙的琴乐将会是背道而驰。没有深刻的技法体验,就难以感受到琴乐的精妙,更难从中得到真知灼见。舍技法而空谈琴乐理论,如同空中楼阁。作为古琴爱好者,只要开始动手弹琴,就避不开技法,不是“学院派”琴人只重技法,而是任何门派的学习者都要先把技法关过了,否则美从何来!


我们知道,古琴流派是因为在一定区域内的几位或一批风格相近的琴家,所共同表现出的地方风格,所形成的派系主要成因是由这几位著名琴家的艺术风格及审美观念、表现手法影响巨大而仿效追随者众多,从而流行并形成一代琴风的。而这些开宗立派的杰出琴家,琴艺往往又是得益于各个门派而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因此,所谓的古琴流派,其实又是相互交融的,它可以仅存于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也可能有相当长的继承与延续性,关键还是取决于人。


因不同琴人自身的先天禀赋、思想感情、气质风度、品行性格、学识修养、人生阅历、兴趣爱好等众多因素的无形或直接影响,其艺术中必定会融入并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从而产生出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艺术风格来。当然,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风格问题,因为初学者技法不高,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仅会重复或模仿他人琴风的,不会有自己的风格。同样,缺乏生活经验与激情、认识见解不高、学识修养与人品低俗的琴人,也不会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技法是实现各种风格的手段,但艺术的高低美丑最终还是取决于每个人的学识修养,但学识修养是一生的事情,无论流派还是学院,都需要长期积累,结果怎样,就看每个人的不同选择了。因为刚刚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比较年轻,学识修养确实也比较薄弱,比较突出的往往首先是相对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就造成“学院派琴人只重技法”的表象。 


如果,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当前状况,不再学习,缺乏文化内涵和思想气质支撑,就会一直停留在技巧阶段,那么演奏者也只会卖弄技巧,甚至会流于世俗的江湖流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也会有学生注重自身修养继续学习,博览群书,精通诸艺,并善于融会贯通,学识修养逐渐厚重,本来就拥有的坚实基本功也日益成熟,那么这样的“学院派”又何尝不是“文人琴”呢!


反之,各流派琴人传承有序,琴人重视各方面艺术修养,学识广博,技法又严谨精湛,自然会超凡脱俗,有所成就。如果,各流派教学也仅是传授技法,琴人也没有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缺乏相关知识与文化修养,假如技法还过关的话,那么,能够卖弄的,也同样只是技巧而已了。


2012年11月25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握手

真棒

鲜花

学习课程

师资团队

古琴出租

钧天坊琴

养一古琴

欢迎您来电咨询

010-87731618

潘家园学区

18001215855

百万庄学区

13701021417

石景山学区

13651174817

微信二维码


新浪博客|联系方式|关于我们|北京度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手机版|度一古琴京东店|度一古琴淘宝店|【北京度一古琴馆】古琴学习 养一古琴 ( 京ICP备09083889号-6 )  

GMT+8, 2024-3-28 20:46 , Processed in 0.1416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style by eisd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