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法观琴》
文/杨芬 南朝谢赫著《画品》,其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者: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以六法观琴,琴中亦相契合,故依琴而辨,尝试论之: 一者气韵生动。六法之首乃为“气韵生动”,此四字意味全在,别无它言。气韵乃中国艺术之本,书画琴皆贯通。生动二字,尤为精炼,如使其气势生发,气脉流畅,气息绵延,内蕴活泼泼之生机。故全在气韵生动四字。宋郭若虚有言: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二者骨法用笔。琴中运指行腔,俱是骨法用笔。弦指相汇之点,即是笔锋。落指之际,内蕴骨法。音分虚实,腔有骨肉。筋骨之音需实而挺,衔接之韵可虚而灵。骨力之处,重如岳山,发如千军,内蕴筋骨之劲。虚灵之间,如行云流水,滑而不飘,溜而健爽。故如谢赫所论第二品之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三者应物象形。琴中之“应物象形”,乃据减字,右手弹弦,左手对徽,依谱所示,得琴上之位,可谓“按谱循声”之基本层次。 四者随类赋彩。随类赋彩于琴上,可比之于“吟猱绰注”。五音活泼之机,半在吟猱。吟猱者,圆而无碍,绰注者,定而可伸。因为按位得音,仅有其形,加之吟猱,方有光彩。依位走线,徒是框架,如何连贯,全在绰注。如设色山水,勾线描摹乃是弹弦按位;填色晕染,如以吟猱绰注润饰。但此二者若分而再合,未达化境。乃应如水墨山水,下笔之际,笔墨全在,下指一音,音韵尽存。既有得位,亦有赋彩。故无处不是吟猱绰注,全在落指自然化出,可谓融而贯之,意味生发。 五者经营位置。琴之减字,无有定拍,依谱弄操,需为打谱,其中要道,亦在于经营位置。此之经营,又无实体可依,非具象安置,而是以乐句安顿,布腔分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句中腔韵分明,句法逐相贯连,段落串成一体,乃是宛转成韵,指与音和矣。最终此经营者,亦又无所经营,乃是自然相贯,一气呵成。 六者传移模写。传移模写,置于六法之末。模写之功,仅为基本功之次第,未入创作。或因其徒在外表临摹,仅取象中,无有象外,乏有生气。琴中境界亦如,若仅于弦中求音,便无弦外之意。故谢赫谓“善于传写,不闲其思”,“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