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琴的“无声之音”

2025-11-7 10:27| 发布者: 度一学堂| 查看: 91| 评论: 0

摘要: 我们欣赏古琴音乐,不仅仅是听那些被弹奏出来的音符,更要学会去听那些未被弹奏的寂静之音与弦外之韵。


在古琴演奏中会出现一些“无声之音”,很多琴友常常困惑于此。


其实,这触及了古琴艺术最核心、最深层的审美哲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 技术与演奏层面


古琴演奏讲究“气口”,即音乐的呼吸。


演奏时的刻意停顿,并非中断音乐,而是通过“无声”来划分乐句、承接前后旋律,为下一个音做好准备,也更富有节奏感。


此时的“静”能放大后续音的张力,从而让演奏更有层次、更有感染力。

2. 物理与听觉层面


古琴的构造决定了其共鸣性强、余韵绵长的声音特点。当余音渐弱至听觉临界时,听者会在心中加以延续,形成“若有若无”的奇妙感知。


另外,在讲究“虚实相生”的古琴音乐中,那些微弱到几乎听不见的“虚音”反而会衬托和强化“实音”的质感与魅力,从而构成古琴音乐空灵、深远的意境。

3. 哲学与审美层面


这是理解古琴“无声之美”最关键的一环。古琴艺术深受“大音希声”、“留白”等中国传统文化哲思境界与艺术审美的影响。


“大音希声”并不是说没有声音,而是指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具体音符的局限,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的和谐状态。


琴音中的寂静,是在无声处潜藏着情绪的沉淀与意境的拓展,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引导听者去感受超越音响本身的、更为广阔的“宇宙之音”和“心灵之音”。


同样,国画艺术中的“留白”也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天空、流水、云雾,是无限的想象空间;琴音中的“无声”亦是其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情感、气韵和意境的流动之所。



总之,古琴的“无声之音”并非真正的空白或缺失,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充满表现力的古琴音乐的一部分。


正是在这有声与无声的交替、虚实相生的韵律中,古琴艺术深邃、含蓄、富有哲思的美感才得以完整地展现。


我们欣赏古琴音乐,不仅仅是听那些被弹奏出来的音符,更要学会去听那些未被弹奏的寂静之音与弦外之韵。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END-


真棒

握手

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