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秋声·度一琴馆·师生雅集 ~活动邀约2025年10月17日

2025-10-10 20:40| 发布者: 度一学堂| 查看: 73| 评论: 0

摘要: |琴韵秋声 活动邀约|静观众妙——春雷琴室藏珍特展烟云供养·度一琴馆·师生雅集2025/10/17 19:30~21:00圣佳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76号


 |琴韵秋声   活动邀约|
静观众妙——春雷琴室藏珍特展
烟云供养·度一琴馆·师生雅集

2025/10/17   19:30~21:00

圣佳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76号

活动内容:观摩展览 & 雅集演出


『 烟云供养 · 度一琴馆 · 师生雅集 』

当秋叶染尽霜华,寒风渐添凉意,深秋的寂静总容易让人心生孤寂。恰是与古音相逢的好时节。
一场雅致的古琴表演雅集,即将在深秋的时光里启幕,邀您暂别喧嚣,以琴为媒,共赴一场心灵的共鸣之约。
在这里,指尖流转的琴音将唤醒沉睡的时光:

《鸥鹭忘机》琴韵悠扬间,似见鸥鸟嬉戏、水波荡漾,洗去尘世烦忧;
《流水》潺潺,时而舒缓如清溪漫流,时而激昂如江河奔涌,再现伯牙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千古佳话。若你也怀恋故友,
《山中思友人》的婉转曲调,会将绵长思念融入深秋的风里,温柔叩击心弦。
《普庵咒》的空灵祥和,涤荡内心浮躁;
《广陵散》的雄浑激昂,尽显侠气豪情,仿佛穿越千年,见证古人的壮志与风骨;
《梅花三弄》以清越之音勾勒寒梅傲骨,在深秋时节更显坚韧气节;
《平沙落雁》则带你走进苍茫旷野,看群雁起落,感受天地间的辽阔与宁静。

这个深秋,不必独自承受孤寂。来古琴雅集,与同好相聚,在千年琴韵中沉醉,让古音之美温暖寒秋,治愈心灵。
琴韵清茶与书画雅乐,静候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你,共赴这场深秋的艺术特展。

扫码报名参加

请您告知参加人数及姓名



展讯信息

静观众妙

春雷琴室藏珍特展



展览时间

9月26日-10月20日


展览地点

圣佳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76号


开幕式回顾


9月25日,“静观众妙——春雷琴室藏珍特展”开幕式暨《春雷琴室藏珍》新书发布会于圣佳艺术中心圆满举办。



正如展名“静观众妙”所言,本次特展为观众在当代都市营造了一处静心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无穷妙趣的精神栖息地,而这处栖息地正是“春雷琴室”——郑珉中先生一生与古琴为伴,20世纪80年代他购得春雷琴后,欣然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春雷琴室”。


本次特展以郑珉中、毓岚伉俪的毕生珍藏为核心,并追溯其父辈师友的佳作,共汇集500余件艺术珍品,涵盖唐琴“春雷”等传世名琴、琴学古籍、名家书画,以及砚台、印章、古墨等文房品类,时间跨度从唐代至当代。这些藏品不仅是郑珉中先生“以琴明志、以藏传薪”的毕生心血,更串联起中华古琴文化从唐至近现代的传承脉络,全方位展现中国文人雅士所崇尚的“琴棋书画”生活美学。



莅临此次开幕式现场的嘉宾有: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亭女士,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世清先生,著名古琴家、九嶷派古琴技法传承人、李浴星之子李天桓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文光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先生,郑珉中、毓岚之女郑蘅女士和郑蕙女士,郑珉中、毓岚之子郑济先生,姜抗生先生之子、青岛椿芳艺术馆馆长姜嵘先生,溥松窗之女爱新筠嘉女士和爱新崇嘉女士,溥任之孙女、金毓嶂之女、北京市政协委员金鑫女士,管平湖之孙女管倜女士,中国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古琴会理事张得一先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琴会副会长章华英女士,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天津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建欣先生,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李凤云女士,著名古琴家王迪之女邓红女士,中贸圣佳书画顾问刘凯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教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廖生训副总编,永固集团董事长、古琴古籍收藏家简国钏先生,华新证券联合投资人郭子源先生,上海亿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斌先生,古砚收藏家金彤先生,中华炎黄砚文化专委会执行会长孙克利先生,易水砚艺术馆馆长邹天然女士等。


数百位文化学者、古琴界名家与艺术爱好者在圣佳艺术中心云集一堂,共同见证了这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盛宴。

嘉宾致辞



刘亭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春雷传韵,群贤云集。今天,我们一同相聚于圣佳艺术中心,共同见证 “静观众妙——春雷琴室藏珍特展” 的盛大开幕。在此,我谨代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各位嘉宾在百忙之中拨冗前来,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向郑珉中先生的三位家人——郑蘅女士、郑蕙女士、郑济先生,以及为本次展览顺利举办付出辛勤努力的各方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静观众妙” 这一主题意境深远,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本次展览的精髓。它提醒我们要沉下心绪,以一份敬畏之心与专注之情,去观赏、去品味这些艺术珍品背后蕴藏的无限妙趣与深厚底蕴。我们格外有幸,能够将 “春雷琴室藏珍” 的 500 多件瑰宝汇聚于此,系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一件珍品的背后,都承载着前辈学人的深厚学养、高雅审美情趣,更凝聚着他们的人格魅力。


中贸圣佳始终以推动艺术传承、促进文化交流为己任。此次能够承办如此高规格的特展,我们既深感责任重大,也倍感荣幸。我们坚信,这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与精神的洗礼;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先贤对话、感悟传统智慧的绝佳平台。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嘉宾能在此次展览中有所得、有所悟,尽情享受这场文化与艺术交织的盛宴。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预祝“静观众妙——春雷琴室藏珍特展”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郑蘅

郑珉中、毓岚之女


值此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30周年之际,我们与圣佳艺术中心合作,成功举办“春雷琴室藏珍特展”,感到非常高兴。在此深切缅怀我们的父辈和先贤,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看到的件件展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都蕴藏着人类的智慧,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看着它们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进而坚定我们文化自信的信念。


在整个办展过程中,我们看到圣佳的年轻人,特别是古籍经理任国辉为代表的圣佳团队人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各个精神饱满、精益求精、吃苦耐劳,他们学有专长,学有所用,每个人都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儿。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祝圣佳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张得一、章华英、张建华老师的鼎力相助,在展览和书籍的出版过程中您们做出了默默的奉献。谢谢各位老师!另外,要特别谢谢北京大学王风教授多方面的帮助。


今天群贤毕至,高朋满座,欢迎大家的到来。最后,祝愿各位来宾度过快乐的观展时间!





李天桓

著名古琴家、九嶷派古琴技法传承人、

李浴星之子


今天能有幸参加郑珉中先生的展览,我心里特别激动。我父亲曾经教过郑珉中先生弹琴,而郑老先生待我一直十分客气。这些年来,只要一提起郑珉中先生,我心里就忍不住激动——从初识到现在,转眼快三四十年了,一想到先生的音容笑貌,这份激动就更难平复。今天能在这里见到诸位领导和师友,我非常高兴。最后,祝愿这次展览圆满成功!





吴文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我和李天桓先生一样,此刻心里特别激动。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我与郑珉中先生的交往,算下来也有40多年了;而溥雪斋先生是我的前辈,和他相识至今已有60多年,真是白驹过隙。


今天看到他们的收藏,内容格外丰富。自王世襄先生的 “俪松居长物展” 之后,这次展览可以说是能与之媲美的一场盛会,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就像过去我向溥雪斋老先生、郑珉中先生请教时那样,这次依旧收获满满。


当然,有些展品我本就比较熟悉,比如几件古琴,尤其是 “春雷”“龙门风雨”“雪夜钟” 这几张。那时候郑先生住在故宫东华门附近的河边,离东华门也就几步路的距离。我还曾去过李天桓先生家,他当时一张一张把藏品拿给我看,“春雷” 琴也曾在我家里存放过一阵子,所以对这些琴都很有亲切感。


郑先生特别偏爱“雪夜钟”琴,说它的音色就像雪夜的钟声一般,格外松透,还有“皮鼓之称”。这张琴他以前常跟我提起,我当年也在东华门外弹过。如今能在展览上看到它,再加上溥先生的书画作品,以及其他书画家的佳作,整个展览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最后,祝这次“春雷琴室藏珍特展”取得圆满成功!





丁承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首先,我要热烈祝贺圣佳艺术中心与春雷琴室联袂主办的这场特展成功举办,也向为此次展览付出卓有成效努力的团队致以深切敬意——正是他们的用心,才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见到如此丰富的珍贵展品。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几句与郑珉中先生相关的往事。


我与郑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交往,他给我留下的第一份深刻印象,源于1983年在香山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古琴交流会。当时,郑先生弹奏了一曲《流水》,赢得了在场所有参会观众的热烈掌声,那是管平湖先生嫡传的《流水》版本,韵味独特,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常去他家中拜访。每次去,他都会拿出珍藏的古琴,像 “春雷”“龙门风雨”,还有一张洪武元年的琴,一一与我分享。我还记得当时曾和他讨论:“洪武元年的琴,算不算元代琴的遗风呢?”这些交流的细节,如今想来依旧清晰;“春雷”琴我也有幸亲手触摸过,那种质感至今难忘。还有一次,雨果唱片公司为我们录制了四张唱片,录制时用的正是郑先生的“巨壑秋”琴,这几张唱片我至今仍好好收藏着。


此后几十年,我与郑先生的“琴缘”愈发深厚。上世纪90年代,香港龙音公司为我、成公亮先生以及郑珉中先生三人,联袂主办了一场名为“徽弦动知音”的古琴音乐会。按照香港的习惯,音乐会不设报幕环节,但开幕前会有与观众的互动时间,为大家做琴学辅导、解答疑问。当时我们三人就面向香港观众,做了一场这样的答疑会。那次还有幸与郑先生一同拜访了蔡德允女士,蔡女士当时藏有一件经多位名家题跋的珍品,特意想请郑先生为其再添题跋——这是我们最早在香港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


那会儿在香港住的酒店空间都比较狭小,却也因此给了我们更多交流的时间。我曾在台下近距离聆听郑先生弹奏《归去来辞》,那用的是杨宗稷(杨时百)先生传下来的一个特别谱本,韵味十足。后来我们还几次一同去台湾同台演出,记得有一次,是郎静山先生的儿子郎毓秀承办、台北市立国音技艺机构主办的古琴音乐会。当时他们策划了一个“琴人雅集”环节,我们这些弹琴人都在台上喝茶、聊天,由我担任主持人串场。音乐会结束后,我们还去了台北市立国家乐团一位古琴爱好者黄先生家中做客。黄先生很想听郑先生弹琴,郑先生大概是不想弹,便说:“我们听丁先生弹筝吧。”刚好黄先生家里有一架筝,我就弹奏了一曲。郑先生在一旁一边称赞“好听”,一边笑着说:“丁先生你弹琴时一动不动,怎么弹筝就有肢体动作,还会晃动呢?”……这样有趣的互动,我们之间还有很多。


还有一次印象很深的经历,是2000年在鸿禧美术馆举办的“世纪古琴研讨会”。那次郑先生也参加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还亲自接待我们,与我们座谈交流。因为郑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馆员,台北故宫博物院特意拿出馆藏的号称唐琴、宋琴的珍品供我们观赏。不过他们的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我们上手触摸,只能由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捧着琴,我们说想看哪里,他们就把琴转到相应位置,全程不许动手。这些往事,如今回想起来依旧鲜活。


2003年,古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举办了一场庆祝音乐会。那次邀请了全国一线的古琴家,是历次活动中人员最齐的一次,一共九人。我们在全国政协礼堂的华宝斋二楼演奏,台下坐着几十位观众。那次,平日里不常登台的王迪先生也上台表演了;而郑先生则压轴出场,弹奏的是《良宵引》。要知道,换作别人用这首曲子,是绝对压不住这样的场面的——当时同台的有成公亮、王迪等九位琴家,如此强大的阵容,最后能以《良宵引》压轴,也只有郑先生有这样的功力。


一直以来,我都对管平湖先生琴音中那份笃实、朴厚的韵味十分神往。可惜我作为后辈,从未见过管先生本人,所以对管先生的学生格外关注,像王迪先生、许健先生,还有郑珉中先生,尤其是郑先生 —— 因为他得到了管先生的嫡传。我常和他探讨弹琴时的运弦方法,也问过他当年跟随管先生学琴的细节,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所知都告诉我。他还跟我讲过自己与岳父溥雪斋先生在琴学上的交流:溥先生很欣赏管先生的琴艺,却因为自己的身份(王爷)不便直接拜师,最后是通过郑先生,才间接学到了管先生的琴学精髓。连这样私密的往事,他都愿意与我分享,可见我们几十年的交情有多深厚。如今在这个场合缅怀他对古琴文化的贡献,我心里满是感慨。


另外,我对郑先生还有一份特别的敬佩,源于我们都喜爱临摹米芾的书法。我曾很好奇:他的琴风那样笃实朴厚,书法却有着米芾“八面出锋”的灵动,二者风格截然不同。直到这次看了展览,我才明白其中缘由——原来是受他岳父溥雪斋先生和父亲的影响,他们都研习米芾书法。这下总算找到了根源。当年我还常和郑先生讨论米芾的作品,他曾跟我说,他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时,工作人员特意拿出米芾的《吴江舟中诗》真迹给他看,还比划着说字有多大,我当时听了就特别神往。如今回想这些交往的细节,再看到展览里他的书法作品,仿佛先生就在眼前,能有这样的机会重温往事,我格外高兴。


这些书画作品我当年并未见过,那会儿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古琴。不过郑先生知道我在制作古琴,特意把他双钩临摹的“九霄环佩”琴背图样,还有一些非全本的双钩图谱送给了我。这几十年的交往,让我受益良多。最后,再次感谢圣佳艺术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缅怀先生、重温琴缘的机会。





章华英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郑先生收藏的这些琴,以前我在他家里都见过,也弹过,特别亲切。对我来说,参与这次展览是当仁不让的事。当时主办方让我写一篇文章,时间有些仓促,我花了七天时间、熬了几个夜写的。我想,为了我的老师——我们的郑珉中先生,这都是应该做的小事了。


从1999年我到北京,直至2019郑先生去世,这20年中,郑先生的家,是我除了自己家、学习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工作单位(中央音乐学院)之外,去得最多最勤的地方。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和郑先生这样的老先生交往,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学养与人品。郑先生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身上带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和风骨,在如今这个时代,就更显难得。


2019年,郑先生去世了。其实,从2017年一次大病后,他就记不得很多事情了,但只要别人让他写字、签字,他还是会答应,还是会认真去写。他这一辈子,始终都这么谦虚,这么认真。


我跟着郑先生主要学两个,一是弹琴,二是古琴鉴定。过去每到周六晚上,我都会去他家,跟他一起对弹交流。郑先生分文不取、毫无保留地教了我那么多年。跟着郑先生学琴的那无数个日日夜夜,那些弹琴、聊天的时光,不仅是我终生难忘的记忆,也是这一生宝贵的财富!


这次郑济老师找我参与展览相关工作,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想,只要是跟郑珉中先生有关的事,我都愿意尽我全力。20年中,关于郑先生的为人、品质,可以举的例子也有很多。他深厚的学养和品格,他的操守和为人,他的谦虚和低调, 可以说,认识他的人, 都感念至深!


对我来说,郑先生就像一种精神象征和指引,只要他还在,我们就不孤独。总觉得有个能去的地方,有一份精神上的支撑。郑先生走了,我最难过的就是,这个精神的象征,不在了。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这个活动,既是纪念郑先生、缅怀郑先生,更是要向他致敬!





华天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今天显然是古琴界的一场盛会。我完全不懂古琴,但即便只是看着那九张古琴,也能隐约感受到它们特有的气韵。只不过,隔行如隔山,而且我感觉,我和古琴界之间隔的远不止一座山。


我自认孤陋寡闻,此前从未听说过郑先生夫妇的书画,这次来,其实是为溥雪斋先生而来的。这是我第一次如此集中地看到以溥先生为核心的这个圈子的字画,某种程度上,也刷新了我对他们原本固有的认知。能看得出来,溥先生在临古这件事上花了极大的功夫 —— 他临的范围非常广,不是只专注某一家或某几家,山水、人物、花卉、走兽都会临,工笔和写意也都有涉猎,书法临习之外,甚至还会做双钩。这份广度与投入的心力,是如今的画家完全不具备的,说一句 “望尘莫及” 毫不为过。


溥先生自己的艺术风格,很明显是从临古中转化而来的:技巧格外全面,画面气息古雅温润,特别能滋养人。只要站在他的画前,人自然而然就会静下来 —— 这正是传统文人画独有的力量。当然,传统画家大多是从临古走过来的,但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临古,又和其他地域有所不同。因为1925年北京故宫正式对外开放,更早的1914年,古物陈列所也已经开放了。这就意味着,北京的画家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皇家收藏的古画,这也是当时不少外地画家专程来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1920年,以金城先生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之后,北京地区的临古更添了一层“研究”的属性。“研究”这两个字,本就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核心——有着留学背景的金城先生,从西方借鉴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传统书画的临习与探索中。这种“研究”里,既有对着原作细致临摹、纯粹分析的成分;更重要的是,这批人主动且自觉地扛起了复兴、保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所以在他们身上,绘画不只是纯粹的文人式自娱自乐,这也是我们理应对他们保有敬意的关键所在。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自己清晰的认知,也在尝试革新,只是不像齐白石先生那类艺术家,革新的幅度那样大、那样显见。他们对传统的研究与传承,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可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也缺乏真正爱护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是他们的遗憾,也是时代的遗憾。特别是建国之后,这批艺术家几乎被集体淹没,以至于我们对美术史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局限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样的大家。近三十年来,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重新发现这批被遗忘的艺术家的价值,以此纠正并丰富过去单一、单薄的美术史认知。因为我们渐渐明白,美术史从来不是只由那些声名显赫、开宗立派的大家构成的——开宗立派者固然重要,但传承者的价值同样不该被忽视。文化的绵延存续,本身就有它独特的力量与意义;毕竟所谓“传统”,本质上就是“心手相传”的事业:传承的人在,传统就在;传承的人不在了,传统很可能就断了。这是一个很残酷,但也很真实的现实。


所以看到这次展览,我心里格外感慨:不过才八十多年前,我们的文化还带着那样浓厚的人文气息;郑先生、溥先生他们这批人,过着如此优雅且高贵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境界让我们无比向往,或许也是我们永远难以企及的。






张得一

琴砚书屋主人、策展人


欢迎各位参加中贸圣佳主办的“春雷琴室藏珍特展”,送走了酷热的夏季,迎来了硕果的金秋。历经数月在与圣佳艺术中心团队的合作中完成了一函三册的《春雷琴室藏珍》一书的出版,以及今天开幕的唐宋元明古琴和书画的精品展。章华英老师作为文字与学术方面的总指导为郑先生所藏的历代古琴的撰写长篇专业学术论文,在此深表谢意。


此次策展人、中贸圣佳古籍部经理任国辉带领着刘伟、朗月,以及统筹陈伊人、杨紫怡、周全等参与了编辑、设计、布展的圣佳中心的年轻伙伴们,你们以身作则,配合工作,细致认真的工作精神,对你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应该感谢的是郑珉中先生的家属郑蘅、郑蕙、郑济三位老师为这次特展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唐“春雷”琴等,以及从雍正帝书法到溥雪斋先生数百张之多的书画精品,让我们亲临现场,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三位家属对我们的支持与信任,和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每一位参与者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和鼓励。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薛世清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今天秋阳正好,雅韵满庭,我们齐聚圣佳艺术中心,共同见证“春雷琴室专题展览”的启幕。首先我谨代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向莅临现场的每一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本次倾注心血的郑氏家族、策展人张得一老师,以及所有筹备团队成员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中贸圣佳耕耘艺术领域30余载,始终以传承文明、传递价值为初心,我们坚信每一件珍贵的藏品都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人文精神的活化石。此次“春雷琴室藏珍”展览对中贸圣佳而言不仅仅是艺术展览的呈现,更是我们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实践。郑老一生守护的是十张传世古琴,每一张都是古琴文化的活化石,他留下的琴学文稿与友朋往来的书画更是勾勒出一代琴人的精神图景。我们始终敬佩郑老师对古琴文化的坚守,也深知这些藏品背后的文化重要。此次能够携手春雷琴室将郑老毕生的珍藏呈现,让更多的人领略古琴文化的工艺之美、理论之深、人文之厚是我们的荣幸,更是我们的职责。


伴随展览启幕的新书,我们衷心感谢张得一老师、章华英老师、张建华老师对本次编书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更多人走进郑珉中先生精神世界的钥匙,让郑老守护文化星火的精神得以延续。


最后,我想说春雷琴室展览的启幕是传承古琴文化的起点,中贸圣佳将继续以专业、严谨的态度挖掘更多优秀传统的文化瑰宝,搭建更多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现在,我非常荣幸地宣布“春雷琴室专题展览”正式开幕!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谢谢大家!




新书发布


《春雷琴室藏珍》新书发布会随后举行,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世清先生、家属代表郑蘅女士、策展人张得一先生、中央音乐学院章华英教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廖生训副总编共同为新书郑重揭幕。


这部厚重的图录分为三册,全面收录和梳理了此次特展展出的500余件春雷琴室藏珍,书中首次公开发表了大量郑珉中先生的手稿、信札及毓岚女士的画稿,更附有详尽的春雷琴室藏琴学术研究成果,为古琴、书画、古籍、篆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特展现场



特展前言

展名 “静观众妙”,是为传统文脉寻得当代栖居地。五百余件藏品以郑珉中和爱新觉罗·毓岚伉俪毕生所藏、所作为核心,上溯父师辈,旁及族人友朋。琴、书、画、砚、印等,纵跨盛唐至当今。学、艺双楫,尽显唐宋以来传统士人“琴棋书画”的文化生活,和“以艺载情”的精神美学。


郑珉中先生幼年得父亲郑言亲自教授,打下了坚实国学基础。稍长随林彦博、汪霭士学画,一生不离笔墨。束发之年入琴道,先师从王杏东、李浴星,后入国手管平湖之门,弹奏、鉴赏、修斫皆精。入职故宫数十年,做出多方面的学术贡献。尤其创立古琴鉴定体系,使得历代古琴器有了可靠的断代方法。毓岚先生幼得族人启功先生启蒙,长年在父亲溥雪斋左右侍奉笔砚,娴习画法,继得溥儒、溥佺指导,逐渐成长为著名画家。二老自结为连理,琴书长随。本展诸多书画,既有他们独立的作品,也有不少合作的精品。再加诸多珉中先生亲治的砚台、印章,以及师友之作,在体现他们的成就,也展现造就其艺术贡献的文化环境。


此次展出的十床古琴,是郑珉中先生夫妇一生节衣缩食的珍贵收藏,遍及唐宋元明:唐琴 “春雷”,断纹如古木披霜,音声 “温劲而雄”;“云和” 琴存世稀见,显晚唐时斫琴的时代变化;宋琴带 “尚意” 审美,明琴具规整气象。每张琴侧的先生手札,记收藏、修复与音色,兼具学术见解和史料价值。古琴远不止于音声之器,实乃承载华夏文化的 “精神符号”,《诗经》“琴瑟在御” 的日常,伯牙子期 “高山流水” 的知音之契,嵇康“游心太玄”的明志,皆可描述郑珉中先生一生操缦治学的不同侧面。


本展是一场 “对话”:今人与古人对话,触历史温度;琴与书对话,见 “诗书画琴” 一体;传统与当代对话,让文脉寻得共鸣。愿观者暂离喧嚣,于 “春雷” 余韵、雪斋笔墨间静观会意;于郑珉中和毓岚伉俪“琴瑟和鸣”的诸多艺术品中,体悟中华文化深厚蕴藉的生命力,让这份传承在更多人心中流淌。


特展亮点


三大单元,系统呈现

郑珉中、毓岚伉俪的毕生珍藏精华首次大规模展出,走进“春雷逸响:郑珉中藏琴珍萃”“翰墨簪缨:溥雪斋、郑言及友朋书画集萃”“琴瑟和鸣:郑珉中、毓岚伉俪及友朋书画集萃”三大单元,一饱眼福。


“春雷”领衔,十琴齐聚
唐代“春雷”琴重磅领衔,唐代“云和”、宋代“雪夜钟”“龙门风雨”、明代“巨壑秋”“奔雷”等传世名琴齐出,配以郑珉中先生斫琴及其琴书、琴谱,蔚为大观。


名士荟萃,文人风雅

雍正帝御笔《草书唐王涯诗》书法、爱新觉罗·载瀛绘《东坡居士小像图》、溥雪斋临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郑言隶书临《鲁峻碑》……清代至近现代名贤毕至,笔墨争辉。


书画合璧,琴瑟和鸣
郑珉中、毓岚伉俪的书画作品、用印、砚台等琳琅满目,可从中窥见传统文人“琴棋书画”一脉相承、“乐琴书以消忧”的生活美学。

《春雷琴室藏珍》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购买





真棒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