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热烈祝贺圣佳艺术中心与春雷琴室联袂主办的这场特展成功举办,也向为此次展览付出卓有成效努力的团队致以深切敬意——正是他们的用心,才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见到如此丰富的珍贵展品。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几句与郑珉中先生相关的往事。
我与郑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交往,他给我留下的第一份深刻印象,源于1983年在香山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古琴交流会。当时,郑先生弹奏了一曲《流水》,赢得了在场所有参会观众的热烈掌声,那是管平湖先生嫡传的《流水》版本,韵味独特,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常去他家中拜访。每次去,他都会拿出珍藏的古琴,像 “春雷”“龙门风雨”,还有一张洪武元年的琴,一一与我分享。我还记得当时曾和他讨论:“洪武元年的琴,算不算元代琴的遗风呢?”这些交流的细节,如今想来依旧清晰;“春雷”琴我也有幸亲手触摸过,那种质感至今难忘。还有一次,雨果唱片公司为我们录制了四张唱片,录制时用的正是郑先生的“巨壑秋”琴,这几张唱片我至今仍好好收藏着。
此后几十年,我与郑先生的“琴缘”愈发深厚。上世纪90年代,香港龙音公司为我、成公亮先生以及郑珉中先生三人,联袂主办了一场名为“徽弦动知音”的古琴音乐会。按照香港的习惯,音乐会不设报幕环节,但开幕前会有与观众的互动时间,为大家做琴学辅导、解答疑问。当时我们三人就面向香港观众,做了一场这样的答疑会。那次还有幸与郑先生一同拜访了蔡德允女士,蔡女士当时藏有一件经多位名家题跋的珍品,特意想请郑先生为其再添题跋——这是我们最早在香港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
那会儿在香港住的酒店空间都比较狭小,却也因此给了我们更多交流的时间。我曾在台下近距离聆听郑先生弹奏《归去来辞》,那用的是杨宗稷(杨时百)先生传下来的一个特别谱本,韵味十足。后来我们还几次一同去台湾同台演出,记得有一次,是郎静山先生的儿子郎毓秀承办、台北市立国音技艺机构主办的古琴音乐会。当时他们策划了一个“琴人雅集”环节,我们这些弹琴人都在台上喝茶、聊天,由我担任主持人串场。音乐会结束后,我们还去了台北市立国家乐团一位古琴爱好者黄先生家中做客。黄先生很想听郑先生弹琴,郑先生大概是不想弹,便说:“我们听丁先生弹筝吧。”刚好黄先生家里有一架筝,我就弹奏了一曲。郑先生在一旁一边称赞“好听”,一边笑着说:“丁先生你弹琴时一动不动,怎么弹筝就有肢体动作,还会晃动呢?”……这样有趣的互动,我们之间还有很多。
还有一次印象很深的经历,是2000年在鸿禧美术馆举办的“世纪古琴研讨会”。那次郑先生也参加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还亲自接待我们,与我们座谈交流。因为郑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馆员,台北故宫博物院特意拿出馆藏的号称唐琴、宋琴的珍品供我们观赏。不过他们的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我们上手触摸,只能由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捧着琴,我们说想看哪里,他们就把琴转到相应位置,全程不许动手。这些往事,如今回想起来依旧鲜活。
2003年,古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举办了一场庆祝音乐会。那次邀请了全国一线的古琴家,是历次活动中人员最齐的一次,一共九人。我们在全国政协礼堂的华宝斋二楼演奏,台下坐着几十位观众。那次,平日里不常登台的王迪先生也上台表演了;而郑先生则压轴出场,弹奏的是《良宵引》。要知道,换作别人用这首曲子,是绝对压不住这样的场面的——当时同台的有成公亮、王迪等九位琴家,如此强大的阵容,最后能以《良宵引》压轴,也只有郑先生有这样的功力。
一直以来,我都对管平湖先生琴音中那份笃实、朴厚的韵味十分神往。可惜我作为后辈,从未见过管先生本人,所以对管先生的学生格外关注,像王迪先生、许健先生,还有郑珉中先生,尤其是郑先生 —— 因为他得到了管先生的嫡传。我常和他探讨弹琴时的运弦方法,也问过他当年跟随管先生学琴的细节,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所知都告诉我。他还跟我讲过自己与岳父溥雪斋先生在琴学上的交流:溥先生很欣赏管先生的琴艺,却因为自己的身份(王爷)不便直接拜师,最后是通过郑先生,才间接学到了管先生的琴学精髓。连这样私密的往事,他都愿意与我分享,可见我们几十年的交情有多深厚。如今在这个场合缅怀他对古琴文化的贡献,我心里满是感慨。
另外,我对郑先生还有一份特别的敬佩,源于我们都喜爱临摹米芾的书法。我曾很好奇:他的琴风那样笃实朴厚,书法却有着米芾“八面出锋”的灵动,二者风格截然不同。直到这次看了展览,我才明白其中缘由——原来是受他岳父溥雪斋先生和父亲的影响,他们都研习米芾书法。这下总算找到了根源。当年我还常和郑先生讨论米芾的作品,他曾跟我说,他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时,工作人员特意拿出米芾的《吴江舟中诗》真迹给他看,还比划着说字有多大,我当时听了就特别神往。如今回想这些交往的细节,再看到展览里他的书法作品,仿佛先生就在眼前,能有这样的机会重温往事,我格外高兴。
这些书画作品我当年并未见过,那会儿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古琴。不过郑先生知道我在制作古琴,特意把他双钩临摹的“九霄环佩”琴背图样,还有一些非全本的双钩图谱送给了我。这几十年的交往,让我受益良多。最后,再次感谢圣佳艺术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缅怀先生、重温琴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