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

琴在江南 蕉叶之美

2024-5-30 16:30| 发布者: 度一学堂| 查看: 289| 评论: 0

摘要: 蕉上有光,叶下听琴世间万物,皆有性灵。 花草树木,精秀灵巧。唯有芭蕉,粗枝大叶。 偏偏,又得了文人雅士们的一份青睐。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门前庭中 ... ...


蕉上有光,叶下听琴
THE BEAUTY OF GUQIN IS WORTH YOUR TASTE

   世间万物,皆有性灵。

   花草树木,精秀灵巧。唯有芭蕉,粗枝大叶。

     偏偏,又得了文人雅士们的一份青睐。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门前庭中,一株芭蕉,新绿初染,已是人间好时光。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雨落下来的时候,就连这一帘清梦,都不忍打扰。

      所以,天地间的芭蕉,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又得了琴人的情有独钟。



    琴有百制,蕉叶最难。这是共识,也是心韵。这里面,或许还藏着一份芭蕉的倔强,非要翻卷如云,非要挺拔如玉,非要在叶边的翻滚中,将自然的灵秀和律动,都镌入其中。

    才有琴人,偏有匠心,相传唐代时,就有蕉叶琴。

      这似乎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盛唐气象,蕉叶琴出。每位中国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大唐。那里有十里长街的繁盛,那里有诗意漫天的浪漫。当然,那里还有一旦舞动起来,就能让天下粉黛无颜色的霓裳羽衣曲。相信坐在一旁的乐师,闭目拨弦弄曲的手中,定是一张蕉叶古琴。


       从唐至明,明初画家陈老莲曾作《品茶图》,文人以芭蕉叶为坐筵,模仿道教神仙。清代画家罗聘则作《芭蕉佛像图》,坐于芭蕉叶下修炼,修行如剥芭蕉,去掉层层枷锁,露出本心,明心见性。可见明清时代,芭蕉的形象与寓意,已经完全渗透到了儒释道乃至哲学文化之中,其内涵早已超越了一般的植物意向而具有了人文内涵,


     蕉叶式古琴也便应运而生而盛行。正如所有的繁华,都会落幕。但所有曾经的美好,一定都不会远去。而是悄然等在那里,在某个人的身影中,在某种乐器的回响中,隐隐发声,默默发生。


    
     蕉叶古琴,琴身修长,形似蕉叶,温厚舒展,最是符合文人低调清雅的审美趣味。而蕉叶琴的斫制难度之大,又让斫琴师们,望而却步,所以珍稀,不可多得。

      对于斫琴师来说,斫制蕉叶琴,就是斫琴生涯中的一道关隘。事先必定已经斫尽千琴,阅过百式,才悄然站在一块木材面前,心中依然勾勒出无数次的流畅曲线,就要付诸琴端,蜿蜒出自然界最为舒适的叶边。当然,琴之内在,在于音色,蕉叶古琴,更需将形、质、音三者都达到奇妙统一,相辅相成。常有尝试败者,屡次不得要领。故而“常是百十之中,未得一二。”

   

    终有江南琴人,矢志其中,游历山川,遍寻蕉叶。无论是在庭院人家中的亭亭玉立,或是在名山大川中的绿荫如盖,每一株芭蕉的叶型,都一一摄录,细细琢磨。无论是阳光在蕉叶上投射出的斑驳日影,或是雨点落在蕉叶上的叮咚清脆,都一一入心,惟妙入琴。

       那些芭蕉的形制,就放在内心之中,慢慢发酵,慢慢成型,慢慢延伸出一张张形态自然的古琴来了。能在内心呼之欲出,就有古琴应运而生。这张蕉叶古琴,斫法得度,材漆考究,琴体两侧,蕉叶起伏,修长流畅,生动自然,情态旖旎,舒卷有致,一气呵成,韵律灵秀。琴头设一凹槽,模拟叶柄叶根,弯曲向下,依托琴身。细细的琴弦又延伸开去,宛如蕉叶脉络纵横,实在是状物之神笔。每一部位,考究非凡,令人爱不释手。音色清亮松润,伏手可得佳声。

       这是蕉叶古琴,这是琴在江南。

       这是一株芭蕉,在江南的水边,滋生出的万千诗意。

       这是一张古琴,在国人的梦里,吟揉出的万古长流。

END



真棒

握手

鲜花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