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有性灵。 花草树木,精秀灵巧。唯有芭蕉,粗枝大叶。 偏偏,又得了文人雅士们的一份青睐。 从唐至明,明初画家陈老莲曾作《品茶图》,文人以芭蕉叶为坐筵,模仿道教神仙。清代画家罗聘则作《芭蕉佛像图》,坐于芭蕉叶下修炼,修行如剥芭蕉,去掉层层枷锁,露出本心,明心见性。可见明清时代,芭蕉的形象与寓意,已经完全渗透到了儒释道乃至哲学文化之中,其内涵早已超越了一般的植物意向而具有了人文内涵, 蕉叶式古琴也便应运而生而盛行。正如所有的繁华,都会落幕。但所有曾经的美好,一定都不会远去。而是悄然等在那里,在某个人的身影中,在某种乐器的回响中,隐隐发声,默默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