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一古琴(养一系列) 古琴的制式 根据琴体的额、项、腰、尾等处线条造型的不同,古琴可以分为不同的制式。 我国最早载有详细古琴制式的古籍,是明初的袁均哲据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编成的《太音大全集》。书中绘有古琴样式图三十八种,后世琴书多从此书转引。 明代的《风宣玄品》《文会堂琴谱》《古音正宗》等书,所录琴式增加至四十余种。清代《五知斋琴谱》中所绘样式增至五十一种。 如今,古琴常见的制式有: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等。 伏羲式古琴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在《易·系辞下》中记载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世本作篇》)。 伏羲式古琴相传由伏羲创制,因此得名。 《五知斋琴谱》记载:“伏羲间(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立高三尺,赠(增)六寸六分,制以为琴,法六律六吕之会,取期之数。纯素丝为弦。修真理性,反其天真。斫琴者则而象之,丝桐之制,自此始也。” 第一种,琴首为圆弧形,内收弧形琴项和琴腰,琴项部的弧形要大于琴腰部的弧形,琴首的宽度略大于或基本等于琴肩的宽度,大多数明清文献记载的是这种图样。 第二种,头部不明显,琴首为小平弧状,琴首至项中较平直、首端稍宽,内收小弧形琴腰,只有《琴书大全》记载了这种图样。 第三种,琴首为圆弧形,内收双连弧形琴项,项中弧峰较平,内收小弧形琴腰,只有《太古正音琴经》记载了这种图样。 ▲明清文献中记载的伏羲式图样 现在对伏羲式古琴的定名习惯较为一致,除琴项部稍长、琴腰部为内收双连弧外,其它大体与明清文献记载的第一种图样一致。 现存已确定的伏羲式古琴实物的最早时代是唐代,除了元代之外,宋明清时期都有伏羲式古琴实物存世。 传世的伏羲式古琴实物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唐代“九霄环佩”琴:琴首为圆弧形;琴项自琴首斜下至琴肩下,上宽下窄,项中至琴肩为内收弧状;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 ▲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盛唐,故宫博物院藏。 桐木面板,杉木底板,蚌徽,紫檀木岳尾,白玉足,红木轸,紫檀护轸。通长124.0厘米、隐间114.2厘米、额宽21.8厘米、肩宽21.2厘米、尾宽15.4厘米、最厚5.8厘米。 琴体阔大厚重,形制浑厚古朴,琴面浑厚呈半椭圆形。项与腰两处内收部位上下边做圆,额下由轸池向上减薄斜出。承露圆角,长如岳山。焦尾明显,圆润不露棱角,结处较尖,其上凸雕灯草线两道。龙池、凤沼为扁长圆形,均有桐木贴格,贴格接口于龙池、凤沼口右侧中部。 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三徽下,腰上至八徽上、下至十一徽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偏上,龙池上至四徽与五徽中间、下至七徽,凤沼上至十徽与十一徽中间、下至十三徽。腹内纳音隆起,纳音中间开有宽2.5厘米、深1.0厘米的长沟,长沟贯通纳音的始终。 髹紫色漆,有剥落伤裂,后人用朱漆修补多处;纯鹿角灰胎;胎下有粗丝黄葛布底。 琴背音松而有回响,按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九德俱全。 伏羲式是古琴的传统制式,其结构合理,样式稳重、大气,有帝王之相。 由于其琴体宽大、共鸣腔大,从而使得音色更为宽宏、浑厚。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