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IT高管
做过工程师、设计师 改良古琴琴轸、研究古琴学术 是发明实干家 又是学术型学者 他是吴跃华 ▽
△ 吴跃华 对于很多人来说,吴跃华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但就是前两天,一次“古琴在我家”的网络话题活动中,吴跃华被评选为“最具人气的十大琴友”,这让花甲之年的他在古琴的圈子里当了把“网红”。 事实上,在古琴领域,吴跃华可不止“网红”这么简单。
| 吴跃华是谁 吴跃华曾经是IT企业高德地图的高管,做着与《欢乐颂》里安迪一样的工作,实际工作远没有电视剧中演绎的那般轻松。上亿的融资兼并项目压在身上,他的大脑变成了24小时运作的计算机,无法停止思考工作。
△ 吴跃华
“我必须找个能让自己沉进去的事情,下班后换个脑子。”于是,2009年,他买了一张古琴。 每天晚饭后,他就坐到琴桌前,例行打开电脑,找出名家的演奏视频,跟着一点一点地模仿,弹完了,就逛逛论坛,读读相关书籍。时间如光飞逝,工作被古琴挤到千里之外。 然而,新的问题在古琴上出现了。控制古琴音准的七个“琴轸”,像皮孩子似的,不易拧动,一个不高兴,还松动,音不成音,也就无曲调可言了。一个零音乐基础的古琴入门者,调音用半小时,跑音只需要一首琴曲的时间。
△ 吴跃华 从小就喜欢动手拆装,这个曾经还做过工程师的理工男,默默地起了改良它的念头。
| 初生牛犊不怕虎 管平湖、吴景略这些古琴界的“一代宗师”,都曾对“调音”的改良提出过方案,但没有得到推广。 吴跃华,一个古琴新人,会成功吗? 吴跃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掌握原理和方法,新的突破不无可能。他搜索出近代以来琴家的改良方案,一个一个分析原理、总结优劣,从而确立了自己改良琴轸的原则:不改变外观、不改造琴体。
△管平湖先生的调音改良方案
此后,吴跃华的下班时间又多了一个项目:手不离琴轸,不停地把玩、演练,用轸绳各种缠绕,一百次、一千次…… “有一天,躺在床上,拿着琴轸比划,绕着绕着,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设计。”他一个激灵从床上坐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书桌前,拿起笔就画了出来。 西方作家经常把灵感视为上帝思想的降临,而每一个能够召唤上帝的人,也许都像吴跃华一样,永远不停止思考和尝试。
△传统琴轸(左)与璇玑琴轸(右)
2011年,他的”璇玑琴轸“成功地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4年,吴跃华56岁,辞职后,放弃了酝酿很久的旅行计划,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琴轸的推广上。第一步便是精心打理起淘宝店铺。 “很轻松地安装好了,觉得琴音都更柔和浑厚了似的。感恩。” “安装方便,调音的时候不会有卡拉咔啦的响声,也不会一上就一大片,可以做到无极调音,总之推荐!” “万分感谢吴老师,昨天晚上装上去试了下,真的是力气小的女生福利。” ……
△璇玑琴轸 曾经的企业高管,亲自做店小二,回复、打包、发货,像嫁女儿一样,将它们送到全国各地琴人的手中,收获好评,吴跃华不亦乐乎。
| 不仅不亦乐乎,而且“瘾”很大。 “琴轸越看越有意思。中国乃至世界的弦乐器,没有这么调弦的。” 琴轸的独特性非常明显。关于它的资料却特别少,唯一一个真正研究它的人是个不会弹琴的美国人。 “国内竟然没人研究琴轸,不应该啊!” 吴跃华来研究。他的研究从一个汉字的偏旁入手。 “为什么琴轸的‘轸’字是“车”字旁,不是“丝”字旁呢? ”
△璇玑琴轸
从疑问出发,吴跃华开始查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关于“轸”字的记载,但找不到合理解释。又联想到“弦”字也不是“丝”字旁,就顺便查阅一下这个字。 “弦,弓弦也。从弓,像丝轸之形。” 段玉裁注:象古文丝而系于轸。轸者,系弦之处。按轸当作紾。从车者,讹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弦”字处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璇玑琴轸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紾”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他继续深入,用训诂学理论得出了“紾”具有缠绞、扭合股、转绳等意的结论,完全符合当前“琴轸”的工作状态。 此后,他还对马王堆三号汉墓、曾侯乙墓等多个墓葬中出土的琴轸进行了考古分析,印证了之前的结论,并分析上古琴轸“绞绳式”工作原理的唯一性和产生时间,进而为古琴的起源提供可能的佐证。
△ 璇玑琴轸 外观与传统琴轸一般无二
训诂学、音韵学、乐器学、类型学、音乐考古学……吴跃华综合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并互相印证,其成果收录于学术论文《上古琴轸的形制和原理考略》中。 “像个侦探一样,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找蛛丝马迹,顺着追下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让我感到乐趣非凡,比我做发明还上瘾。” 改良琴轸,他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国内琴轸的学术研究,在他之前却无古人。吴跃华不仅是发明实干家,还是学术型学者。古琴身上到处是宝,他取了琴轸这一点,挖出了一个宝藏。
△ 吴跃华
| 站在边缘追求极致 如果将古琴领域比作一个舞台,跟娱乐行业、流行音乐领域等大众化舞台相比,它太小;而在这个舞台上,演奏,长时间占据着主角位置,琴轸作为弹琴前调音的工具,像个跑龙套的,出场时间不过几分钟,必要但用完即忘。 成为古琴老师、开个琴馆,迈入这个圈子的人,都使劲儿挤向小舞台的中央,吴跃华偏偏跟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较劲儿,并且越来越沉迷。
△ 吴跃华 多年以来,拍卖预展、老琴雅集、甚至古琴收藏家的客厅,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能收藏的就收了,不能收藏的,就拍够照片。他的梦想很大,将来做个琴轸博物馆,但也很小,先出一本琴轸图录。他希望有一天,“琴轸学”能够成为琴学的一个分支。 “古琴的圈子芝麻点大,为什么还要在里面研究这么小的东西?” “跟琴曲、琴论一样,它们都是来自先贤的智慧。永远都看不到头,越挖越有东西。” 古琴领域,虽然人少,但这一乐器背后承载的文化积淀,却极其厚重。不管在舞台中央还是边缘,不管研究主角还是龙套,都能触摸三千年的历史之光,这才是让吴跃华着迷的根本。
继琴轸之后,他又陆续推出了“璇玑蝶引”蝇头打结器、“璇玑上弦器”,都是古琴周边的工具,全部取得了专利。他不简单做古琴配件的提供者,而是致力于古琴痛点的解决。 花甲之年,他在这个永远看不到头的小众领域里,站在边缘,散发出追求极致的光芒。
|